中原科技网-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



消化界的红人——幽门螺旋杆“君”
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2019级36班 刘琦  肖凯文  指导老师  袁宇  

  小吴,22岁,在校大学生。平日里,小吴经常会买路边摊的小吃解馋,也常常会订外卖来打个牙祭。在年前的体检中,小吴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朋友告诉小吴,“很多人都感染有幽门螺杆菌,只要没有什么不适,就不用去管它”、“吃了药,受了罪,即便治好后也可能会再次感染”。小吴犯了难,自己没有什么症状,需要治疗吗?

  实际上,这些传统的认知是存在误区的。以往我国学术界认为,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无胃炎、反酸等严重不适症状,可以选择不治疗。但随着这几年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认识的深化,现在提倡,只要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均应进行根除治疗。那么,为何医学界给了幽门螺杆菌如此高的重视度呢?本篇将从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危害、预防、诊治四方面为大家进行介绍这一病菌。

  幽门螺杆菌的问世

  提到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史,则不得不提到医学界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历程。早期医学界普遍认为,胃酸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即胃酸过多,消化了胃与十二指肠的黏膜,以致形成溃疡,“无酸即无溃疡病”也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观点。于是对于溃疡病患者,医生们用碱性药物去中和胃酸,或用h2受体抑制剂来减少胃酸的分泌,虽然疗效不错,但一旦停药,溃疡不久便又复发,往往不能根治。

  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医学界发现,用抗菌药物治疗溃疡病颇为有效。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胃酸是强酸性的,蛋白质在这种环境下会很快变性,意味着几乎不可能会有微生物能在这种环境下存活。

  到了八十年代,澳大利亚的病理医生沃伦和马歇尔在溃疡病患者的胃黏膜中发现了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因为是在胃的幽门部位发现的,于是取名为幽门螺旋杆菌。但是美国胃肠病专家palmer e.d认为,这些细菌是来自于口腔,胃是一个无菌环境,这些细菌是在胃组织死亡后才得以定居繁殖的。换句话说,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溃疡病发生的“果”,而不是“因”。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溃疡病患者在胃内镜活检中被发现均存在这一病菌,马歇尔大胆猜测,这一独特的细菌可以在胃酸中生存。为了证实这一猜想,马歇尔用自己做实验,他吞下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一周后,他开始出现胃痛、恶心等胃病症状,通过内窥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发现,马歇尔已患上急性胃炎,而且在胃内溃疡部位均存在幽门螺杆菌。至此,马歇尔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溃疡病的元凶,幽门螺杆菌登上了现代医学的舞台。

  那么,幽门螺杆菌是如何在浓烈的胃酸中生存下来的呢?1983年,马歇尔和沃伦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后可以产生脲酶,当脲酶和食物中的尿素相遇,便可高效地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形成包裹菌体的保护性“氨云”。氨中和了胃酸,隔离了胃酸对幽门螺杆菌的杀伤,在“氨云”的保护下,幽门螺杆菌借助活跃的鞭毛运动穿过胃表面的黏液,到达黏膜部位,紧紧地扎根于细胞表面。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还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其避免了人体中性粒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有了这两套防身的本领,幽门螺杆菌便成为了胃内的“常驻人口”。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

  在胃中定居下来的幽门螺杆菌并不安分,在产生氨的同时,也会分泌多种毒素,其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vaca(空泡毒素),可以使胃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空泡样病变,造成细胞坏死,当其数量足够多时便会造成溃疡;另一种是cag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这种毒素能够激发免疫反应,使胃黏膜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因此,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可以说幽门螺杆菌不除,胃便永无宁日。

  身居在胃黏膜兴风作浪的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的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特发性血小板紫癜及荨麻疹等,有研究显示,在给予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这些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与恢复。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被证实与胃癌存在相关性。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幽门螺杆菌被列为明确致癌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四倍;在临床上,约有40%—70%的胃癌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多项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同时人们也找到了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多种机制。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黏膜炎症和损伤,部分感染者的浅表性胃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上皮萎缩与增生并存,在致癌物质的作用下,新生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趋向肠上皮细胞异常转化,并逐步进展到异型增生,最终癌变,形成胃癌。

  那么,幽门螺杆菌感染,就一定会导致胃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胃病发展到胃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而胃癌的发展还受患者的遗传背景、饮食习惯、年龄、营养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临床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大约只有1%的患者会患上胃癌。这一数据虽不大,但结合我国的人口基数和感染率,幽门螺杆菌成为了预防胃癌发生当中最重要的可控因素。那么,对于幽门螺杆菌,我们该如何防治呢?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

  想要防治好幽门螺杆菌,我们首先要知道幽门螺杆菌是怎么找上门的。幽门螺杆菌不仅在感染者的胃中活跃,还会逆流而上,反流到口腔,随着唾液进行传播。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的餐具等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特别是一些父母习惯把食物嚼碎口对口喂孩子,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感染者除了唾液,粪便中也会存在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健康人饮用了未经处理的生水,也可能被感染。或是感染者便后不洗手,也容易把幽门螺杆菌传播给他人。

  正是幽门螺杆菌的这些特点,幽门螺杆菌感染呈现家族聚集的现象。就像感冒一样,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共用水杯、餐具,一起吃饭,极容易把幽门螺杆菌传染给你最亲近的人。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家庭内其他成员的感染率高达63%。所以我们提倡,应以家庭为单位防治幽门螺旋杆菌,一人确诊,家族其他成员也应该进行检测和治疗,这样既能发现和治愈隐性感染者,消除了传染源,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治愈者的再感染率。

  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那么,幽门螺杆菌为何“钟爱”中国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用公筷,没有分餐制等;另一方面,我国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率低,根治率低。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幽门螺杆菌?临床上,一般有抽血化验、胃镜活检、呼气采样三种方法。

  首先是抽血化验,即采用抽血的方法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水平,其特点是操作简单但灵敏度差。因为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但是产生抗体的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可能是一两个月,也可能是半年,因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期时,血液检查可能会出现假阴性,从而耽误了患者治疗的时间。除此外,幽门螺杆菌即使被根除,体内的抗体下降缓慢,往往需要1—2年才会转阴,这样会使一些已经被治愈的患者长期背着“阳性”的黑锅而接受多余的治疗。

  其次是胃镜活检,是在患者做胃镜检查时“搭车”采样,取一些黏膜组织做显微镜检查。好处是通过胃镜可以直观地观察胃内是否有炎症、溃疡、癌变等情况,但是因为其侵入性的方式,很多人比较排斥。此外,对于一些小病灶的区域容易漏检,检查费用也比较高,不适合做普遍检查。

  最后是呼气采样,这项检查灵敏度高、检测率高,操作简单且患者无痛苦,是近年来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检测方法。前文讲过,幽门螺杆菌通过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利用这个原理,医生给患者送服一颗用核素标记的尿素胶囊,如果体内有幽门螺杆菌,就会将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肺排出体外,检测呼吸中是否有被核素标记的二氧化碳,即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具体方法有两种:c14呼气试验和c13呼气试验,主要区别在于c14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c13是c14的改良版,没有放射性,因此更适合儿童、孕妇或老年患者,相应的价格较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检测前使用过抗生素、抑酸药,或者胃内有食物残留,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

  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一定要吃药吗?传统观点认为,若无症状可以不治疗。但是随着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认识的深化,医学界注意到:一是几乎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上都有炎症,只是由于感染时间不一,病变程度不等而已;二是幽门螺杆菌不是益生菌,而是传染病,且不会自愈,所有的感染者都是传染源,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别人后,受感染者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三是消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发生胃癌的风险,特别在胃黏膜萎缩与肠化生发生前清除感染效果更佳。

  有鉴于此,我国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了《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共识的中心内容是:家庭中所有的成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应当考虑给予根除治疗。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儿童不需要治疗,只是因为药物对儿童的毒副作用较大,且儿童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被再次感染,所以对于儿童我们要根据情况作个体化治疗。

  临床上,根除幽门螺杆菌首选的是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 一种抑酸药 一种铋剂”。两种抗生素负责杀灭幽门螺杆菌,抑酸药用于减少胃酸的分泌,铋剂可以保护胃黏膜,四种药各司其职,每日两次,连服10或14天,根治率可达90%以上。用药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去正规医院做检测与治疗,不可独自用药。四联治疗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几种药物随意组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及当地幽门螺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此外,还需要考虑治疗的制衡因素,比如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水平低,这时药物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副作用,治疗前就需要医生来评估用药的风险和收益,自行服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二,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吃药。根除治疗不是缓解胃部症状的治疗,而是为了根除幽门螺杆菌。一些患者会根据自行判断而擅自停药,这样根除治疗不但不会成功,可能还会产生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一旦出现耐药,相同的治疗方案不能再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且使下次的治疗更为复杂,所以必须坚持服药。特别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药后引起轻微的口苦、上腹不适、腹胀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这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过敏性皮疹、肝功能损伤或其它明显不适,应马上停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第三,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与忌口。根治期间,应注意与家人的分餐与饮食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吃辛辣刺激性及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加重炎症,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第四,根治结束四周后应及时到医院复查。如果仍未阳性,则可能是菌株耐药,医生会用胃镜取部分黏膜组织培养,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做二次根除。

  讲到这里,相信仍有一部分人会担心:“幽门螺杆菌这么容易中招,即使治好了,还是会再次感染呀?那不就白治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发生在儿童期,成人并不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之所以成年人中有那么高比例的感染者,不是长大后感染的,而是感染的儿童长大了。此外,一些学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得到了一组更为直接的数据,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每年的再感染率约为1%,终身再感染率不到10%。因此,大家不必担心所谓治了也白治的问题,只要规范治疗,并且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基本可以达到彻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目标。

  常言道,病从口入。生活中我们只要把好口腔这一关,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幽门螺杆菌。所以平时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聚餐时使用公筷、注重碗筷消毒、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这些都是预防该病菌感染的关键措施。